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7日讯宝石、钻石、玉石制作的首饰常见,但你见过用奶粉、钛金、彩纸制作的胸针、项链、耳环吗?9月1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艺术馆,一场名为“曜熠随象”的创意首饰及宝玉石艺术展开启。
地大珠宝学院硕士生古芫竹的作品《霉何以为美》。记者陈晓彤 摄
来自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的60余位艺术家,创作了70余件(套)创意艺术作品。他们发挥奇思妙想,打破传统珠宝的设计思路,将传统与新锐结合,探索珠宝设计的文化、技术、艺术的时代价值。
独立设计师陈静用绿松石碎片制作的《蜕变》。通讯员王俊芳 摄
用钛合金与宝石镶嵌而成的耳钉。通讯员王俊芳 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首饰系主任杨钊介绍,参展的艺术家既有来自高级珠宝设计师、独立首饰艺术家,也有高校师生。展出的作品中,有的运用了贵重的宝玉石,有的将廉价的金属片、彩纸、木头、磁铁等综合材料融入其中,加以艺术创意的点化。还有的作品用钛合金这种航空航天材料进行着色处理,呈现出华丽的色彩,与宝石交相辉映,有的学生将绿松石边角料进行“废物利用”,重构成精美的首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王石竹的作品《珠联璧合》,由金属、珐琅、玉石制作而成。通讯员王俊芳 摄
此外,师生们还进行了技法的创新尝试,既有珐琅、花丝等传统工艺,也有3D打印等成型技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晓昕副教授的作品《清光疏影》,以创新珐琅工艺表现出中国传统青瓷的外观形态,与玉礼器相结合,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通过多种艺术元素的和谐共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思。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曹毕飞作品《结》。记者陈晓彤 摄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曹毕飞副教授,用自己研发的以奶粉、混合木胶、颜色粉制作而成的复合材料,制作出胸针《结》,非常前卫。还有一件由地大学生用珐琅制作的编钟造型工艺品,在编钟的正中间有激光二维码,当参观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会听到编钟音乐,营造多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