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应我校珠宝学院尹作为教授和李妍教授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许晓东教授在线上作题为《辽代玉石的使用:琥珀、玉、水晶和玛瑙》的学术报告。珠宝学院党委书记薛保山主持报告会,卢兆荫先生、郭大顺先生、邓淑苹女士等考古文博界大家,以及陕西省文物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徐州博物馆、辽宁大学等文博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线上出席会议,珠宝学院师生线上线下参会,社会各界 20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和新浪微博直播在线参会。
许晓东教授以丰富的玉器研究经验、翔实的图文材料从出土契丹贵族玉石器品类和设计、出土辽境汉人玉石器品类和设计、辽代玉石艺术分布时空特色及成因等三方面解读辽代玉石背后的文化内涵。报告提出,辽代墓葬出土玉石类文物主要包括琥珀、玉、水晶、玛瑙、绿松石等材质,从时间的纵轴看,不同材质玉石的流行有其不仅相同的时间节点;从地理的横轴看,疆域内行用的南北玉石文物材质、功能不尽相同。报告总结了契丹贵族墓葬和辽境汉人墓葬出土玉石器在辽代不同时期与社会生活中用料、造型、功能上的区别与共性,以及玉器的装饰与其他器物门类的关系。从材料、技术、文化三个角度解释玉石艺术的时空特色与成因,也从玉器延伸出北方游牧文化与汉文化交流以及独特的契丹民族艺术。
报告会上,邓淑萍女士、郭大顺先生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与会师生踊跃提问,许教授诚恳细致地一一解答,并针对出土琥珀的产地科学溯源问题提出了与珠宝学院合作研究的构想。
据悉,此次学术报告是我校七十周年校庆、珠宝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旨在分享和交流出土珠宝玉石的文化溯源,追踪不同时期珠宝玉器所蕴含的艺术、语言、审美及科学技术,论证所在时期的人类历史文明交流与互动。将宝石学、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多学科融合研究,推进珠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做出贡献。此次学术报告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参会师生受益匪浅。(通讯员 李妍 李佳蓉 摄影 赵希雅)
许晓东教授简介
许晓东,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州博物馆理事,故宫特聘研究员,国家高层次人才专家。曾任文物出版社编辑、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玉器、金银器,琥珀及明清宫廷工艺、中西古代艺术交流。出版《辽代玉器研究》《中国古代琥珀艺术》《故宫博物院藏玉器图典》等专著,发表文章五十余篇,策划《君子比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玉器》《仙工奇制:故宫博物院珍藏痕都斯坦玉器》《有凤来仪:湖北出土楚文化玉器》《错彩镂金:陕西出土金银器》《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黄金为尚:历史·工艺·交流》《总相宜: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等十余个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