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大江)近日,我院两位青年教师任开、闫政旭,首饰系硕士研究生汪大江入围“2020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闫政旭老师创作的首饰艺术品“行织有道”获得金属艺术组银奖!
2020“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暨知名品牌推介展、鹭岛学术对话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厦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学术策划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策划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
闫政旭老师创作构思:《行织有道》这套作品以金属编织作为主体工艺,其技法脱胎于传统细金工艺中的花丝工艺。其中“堆、累、编、织、掐、填、攒、焊”是该工艺的核心技法。此套作品将编、织、焊等技法运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转译,鉴古但不泥古,展示了创作者在传统工艺中寻求创新的探索精神。
同时该套作品借鉴了中国书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书、草书、骨法用笔的艺术及审美特征,尤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和顾恺之的典型技法“高古游丝描”为主要灵感来源,充分将书画艺术中的线形、气韵、布局及格调等要素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作品当中。所谓“行织有道”可以被理解为:“行”乃书法气韵当中的行云流水;“织”为编织工艺的技法要素;“有道”即体现了工艺美术创作当中“器以载道”的哲学理念。“行织有道”的内涵弘扬传播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全面呈现。
任开老师创作构思: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说:“工艺的美是用之美”。乌黑的工具上一道道划痕与残缺体现的是岁月凝固之美和使用者的生命印记。当“工艺”由名词转为动词时,在工艺世界的逻辑中,“万物生长”的过程就展现了每一种工艺特有的痕迹之美。《工艺痕迹》这个作品主要运用了花丝工艺中“泡匹”这样一种工艺形式来创作。它以我们金属工艺人天天用到的工具作为母形创作而来,并借用了当代花丝工艺创作过程中留下的独特工艺痕迹纹理来表达工具与人内在关系上的特殊意义。
汪大江创作构思:作品《枯·山·水》在设计上借鉴了枯山水造园意境。壶体通过不断变化的线条来表现水的流动感,壶钮采用和田玉雕琢假山,以石代山。这些静止不变的“山、水”具有使人宁静的效果。器型以曲线表现水韵,金属流光予其动感。器物既是水的容载者,亦被水所幻化,水与器相生相成、互为因果。工艺上采用铜包银技艺,区别于一般的铜包银作品,该作品最大的难点亦是亮点在于通体不开孔,一层铜一层银一体锻打而成。